9月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未来材料:交叉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在闵行区“大零号湾”举行,300余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未来材料研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开幕式上,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委员、上海科学院党委书记秦文波表示,上海一直将材料科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未来还将继续加大对未来材料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
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德国、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材料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分享他们在新材料研发、环境友好材料、产业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推动材料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为解决全球面临的能源、环境和健康等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哈罗德·福克斯介绍了一种实现高效催化生物质转化以及协同分子机器的全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跃作《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的“氢动能”——绿氢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大会报告,围绕催化材料活性位点设计、优势反应路径调控、界面传质与催化电极规模化制造应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瓶颈,创制发展了系列变革性纳米技术催化组件迭代产品,在工业碱性电解槽中获得了超低制氢能耗等核心性能指标突破,完成了纳米催化组件从实验室基础研发到工业化规模生产的全链条技术攻关,助力绿色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世界工业技术研究组织协会主席、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校长哈桑·曼达尔介绍了土耳其在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材料开发中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教授奥利弗·施密特介绍如何通过自折叠微型折纸机器人实现电子纳米膜材料的自组装,生成精细的人工单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荻作《材料的生物构型化复合》大会报告,巧借生物构型多样性及其独特结构效应,提出了“遗态复合材料”的新概念,建立了秉承自然精细构型的新型复合材料构筑方法,创制了一系列具有生物精细构型的新材料,发现了构型与组分耦合的新现象,揭示了构效机制,为材料的生物构型化复合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青年学者报告阶段,六位来自国内不同高校、科研机构的材料领域优秀青年学者代表分享科研成果,并围绕新能源材料、未来信息材料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产业应用开展深度研讨,形成了未来材料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发展趋势研判及建议。
亚太材料科学院副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刘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余彦、南开大学教授焦丽芳、清华大学教授宋成、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教授瓦迪姆·格里年科、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李驰,分别作了《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关键材料:铁电极化与图案化》《钠离子电池发展和趋势》《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关键材料:铁电极化与图案化》《钠离子电池发展和趋势》《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析氧催化剂研究》《磁声耦合材料与器件》《传统与非传统超导性:从基础到应用》《碳基超快电子源》的学术报告。
未来材料技术是聚焦探索基于新物理、化学、生物效应的新材料,探索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新方法。材料科学作为上海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对未来材料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闵行区作为上海南部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依托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产业基础,全力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本次未来材料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一个促进国际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将推动广大科研工作者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未来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发展,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来源: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