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情一直激励着我 记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究员常赫斌

发布时间:2016-06-07

       锋利的船头划破黄浦江的水面,留下一串串白色的浪花;船的一侧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外滩,繁华中透出一丝近代中国“有海无防”的无力感。
       常赫斌站在甲板上,双眼默默地注视着外滩,心中却早已汹涌澎湃。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成就感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涌上来,瞬间让他的眼中泛起了泪花。因为常赫斌脚下这条由他参与设计的新型军舰,即将成为新中国万里海防的一部分,肩负起保卫国家和民族的重任。
       “那是在2004 年,我第一次跟随军舰出航路过外滩时的真实感受。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幕。”如今已是七○八所研究员的常赫斌说,“这种感情一直激励着我,要把船舶设计事业干好!”
安心做一名工程师
      1999 年,当刚刚从上海交大毕业的常赫斌选择进入七○八所时,怎么也没有想到工作竟然会如此轻松———“一年到头只需要画几张图纸”。轻松的代价是微薄的工资:第一年的实习工资每月还不到600 元。而加入外企的同学,起步工资就是常赫斌实习工资的10 倍。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重要一条是,当年中国民船和军船市场不景气。
       很快,与常赫斌一起进入七○八所的年轻人纷纷选择离开。这些年轻人选择了与专业不相符的岗位,做得也是风生水起。然而,常赫斌却没有换单位的打算。“主要是不甘心。”他说:“我在交大读了4 年书,实在不舍得抛弃原本的专业。”
       另一个促使常赫斌留下来的原因是所里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心无旁骛作科研的态度。他发现,七○八所的老专家们干活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一位老专家为了赶写一份材料,能数天加班加点,确保及时完成。
       “面对诱惑,也曾有过离开的冲动,面对现实和理想、生存与发展的抉择。”常赫斌说,“是老一辈设计师对舰船设计事业的执着热爱感染了我,他们毕生追求,让人充满敬意,也促使我下定决心,不计较一时利益得失,选择舰船总体设计,安心做一名工程师。”
在积累中磨砺成长
       武侠小说中,越是高手,就越注重内功的修炼,然后才能使用华丽的招数。在船舶设计行业,似乎也有着同样的规律。在产业低谷中,常赫斌将其看作是一种学习积累的良机:“要知道,做工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每次图画设计遇到瓶颈时,常赫斌就会到图纸库去。这个宝库里保存着七〇八所所有专家的设计图纸。对于常赫斌而言,图纸库就是一个宝库。虽然有些图纸已经微微泛黄,但当常赫斌带着问题去查阅图纸时,依然能从前辈的设计中找到创新的灵感和问题的解答。在默默的积累中,常赫斌从一个小小的船锚设计开始,到一种型号军舰的专业主任设计师,再到总设计师掌管船舶的总体性能,一步一个脚印,在积累中不断磨砺成长。
       “这一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常赫斌喜欢用汪国真的一句话来鼓励自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管是令人翻江倒海的抗风浪试验,还是冒着地震的危险坚守在造船工厂,常赫斌没有退缩,而是尽力完成工作。
       “十二五”期间,常赫斌最终成为一艘新型军舰的总设计师。
总设计体现统一与协调
       作一艘新型军舰的总设计师,难度有多大呢?常赫斌认为:必须贯彻落实“大总体”的思路,集成优化。“舰船是复杂的巨大系统,将各分离的系统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为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有机整体,是设计师系统集成创作水平的最佳验证。”
       面对要求高、时间紧、科技含量十足的新型舰艇设计,常赫斌对技术难点进行逐一筛选,再将技术进行分解,选择专业的科研院所进行攻关。他说。“对设计师团队而言,需要能力,更需要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需要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站在总体高度考虑问题,勇于做出改变。而不是固守传统分工、各管一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今,七○八所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青年俊才也越来越多。常赫斌则努力将所里的优秀精神传承给新一代。